谁在收割华语币圈?A16Z傲慢与偏见下的资本迷局

市场动态

從ABCDE關門看A16Z的傲慢與偏見:誰在收割華語幣圈?

地理變異與資本版圖:東西方加密世界的割裂

這句“只要一個物種的地理分布足夠廣闊,就會發生地理變異”放在加密世界,簡直是血淋淋的現實。ABCDE黯然退場,被BTC L2賽道折磨得心力交瘁,三年豪擲4000萬美元,卻看不到希望的曙光。這哪裡是投資,簡直是往水裡丟錢!与其說是战略调整,倒不如說是認賠止損,及時抽身,免得血本無歸。加密VC的寒冬,比想象中來得更猛烈。

A16Z卻是另一番景象。硅谷VC的投資回報周期長得令人髮指,但人家就是有錢任性。200億美元的AI募資,創業加速營(CSX)起投就是50萬美元,背後是整個美國乃至全球的資本在撐腰。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變異”,而是進化成了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甚至定義了未來的生態。拿到投資,和拿到A16Z的投資,根本就是兩個世界。

如果把視角拉遠,你會發現一個令人沮喪的規律:西方負責提出概念、發行項目,東方負責埋頭苦幹、開發落地,西方負責資本集中,東方提供流動性。我們就像是加密世界的血汗工廠,辛辛苦苦搬磚,最後的果實卻被別人摘走。這公平嗎?當然不公平,但這就是現實。

華人VC的困境:西方光環下的流動性棋子

幣安等華人交易所仍然掌握著巨大的流動性,Bitget也靠著自營做市而聞名。但為什么我們從交易所到VC,都在以“國際化”為榮,把華語市場放在第二位?難道只有穿上西裝,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這種骨子裡的自卑,才是最大的問題。在交易所、穩定幣,甚至是合規層面,我們都明顯落後。這不是在傳播焦慮,而是在陳述一個令人痛心的事實: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上。Web2的弊病,在Web3被無限放大。

DeepSeek R1“外銷轉內銷”之後,那些從2018年就開始沉寂的傳統VC開始蠢蠢欲動。但大家都心知肚明,美元+BVI+VC+中國市場的黃金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互聯網巨頭們不再熱衷Web3,地方政府更青睞“硬科技”和本地化項目。中央層面則在布局未來產業,金融國企更關心政策走向和資產保值。ABCDE的消退,其實是整個華人Crypto VC困境的縮影。

美元霸權與A16Z的底氣:失敗一千次的資本遊戲

A16Z可以愛美國和美元,因為在硅谷投資的企業,天生就具備全球化的基因。新的全球信息資本主義平台,就內嵌在他們的DNA裡。而華人VC卻無法直接擁抱華人市場,只能依靠西方光環,靠出賣華語市場的流動性來與同行競爭。這不是在做投資,這是在當二道販子!

A&T解散之後,互聯網大廠不再關注Web3,地方政府和國央企對“幣”字避之不及。少數國有、私人金融集團在香港和新加坡的試水,更像是一種战略性的防禦姿態。美元是一種產品,美國市場是全球市場的前沿陣地。A16Z的募資門檻低,規模巨大,但相較於全球市場而言,仍然存在巨大的獲利空間。他們可以失敗一千次,直到下一個Meta或者Google出現。而我們,有多少次失敗的機會?

動員、投機還是信仰?中文幣圈的十字路口

一代版本一代神:VC的焦慮與創新者的孤獨

“華人VC皆如此”,這句話聽起來刺耳,但卻是赤裸裸的現實。LP(有限合夥人)的高要求、快回報並非問題的根源,沒有能力滿足這些要求才是。A16Z當然也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YZi(前身為Binance Labs)的投資偏好集中在交易類產品,從DEX到CEX,無一例外,甚至包括了早已崩盤的FTX。這種追逐熱點的投資方式,真的能帶來創新嗎?

類似Arthur Hayes的家辦Maelstrom,他們根本不在乎市場趨勢,而是堅持自己的審美偏好,對一切祛魅,同時尊重真正的創新者。事實證明,Ethena Like / Delta Like這類產品正在成為市場的主流選擇。創新從來都不是在推特流量高地上誕生的,更多時候,它萌芽於孤獨的思考之中。那些歷經千辛萬苦的創始人,需要的到底是資金,還是名氣?抑或是關鍵人物和節點的扶持?這其中的酸甜苦辣,不足為外人道也。

Assassins的反抗:技術領主與信息壟斷

未來並非必然進步,各類平台更大的趨勢是成為信息時代的“領主”,以科技和進步之名堵死後來者的路。就像Blue Origin的全女性太空旅行團,更像是一場昂貴的作秀。Vitalik在轉PoS(權益證明)之後,又提出了Risc-V概念,但無論是DAO還是基金會,都無法阻止少數人發揮過大的影響力。我們需要的是新的人,以及全新的創新路徑。技術奇點和奇襲,究竟哪個會先來?Hyperliquid或許足夠精巧,但對於幣安和USDT來說,它的衝擊還遠遠不夠。

投機不是長期主義:幣圈的真假信仰

現在的事實是,我們扮演著代幣傾銷地的角色,空有龐大的流動性,卻無力抵抗西方VC、政策和交易所的收割。因為金錢會足夠團結,而人天生就具備私心。如果有人以長期主義者自居,請記住SBF(FTX創始人)最喜歡吃素和傳播有效利他主義。當然,Movement Labs已經證明,和特朗普做朋友比這些都有用。

投機就是投機,長期主義就是長期主義,投機者永遠不會認同長期主義。比特幣面世至今只有17年,持有比特幣獲利,引導別人持有、交易比特幣而獲利,和用自己的代幣換走你手中的比特幣而獲利,誰真誰假,一目了然。長期主義和有效利他主義類似,首先要解決自身如何存續到結果證實的那一天。這不僅僅是關於技術和資金,更是關於信仰和人性的考驗。

從流動性到公共物品:華人加密世界的宿命與突圍

收入是一系列的事件,浪潮翻湧,方顯英雄本色。在加密貨幣這個瞬息萬變的領域,沒有永遠的贏家,只有不斷適應和創新才能生存下去。但仅仅追逐浪潮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浪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留下自己的印记。

文化傳統,就像TVL(總鎖定價值)一樣,也會成為項目方的負債。TVL看似越高越好,但如果這些價值是靠不健康的手段吸引來的,那麼它就會變成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債主們只是在等待行權,而靠垃圾條款吸引負債的項目無異於期貨死人,看似繁榮,實則危機四伏。

東西方的失衡,就像從洋務運動到比特幣的距離,看似遙遠和風馬牛不相及,但其實在开眼看世界中已經定下了命中的因果。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的技術和設備,但卻沒有改變中國落後的社會制度,最終以失敗告終。同樣,如果我們只是照搬西方的加密模式,而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那麼我們也難逃失敗的命運。

唯一的問題是,我們這一代的加密從業者,能夠從本土的流動性市場中,構造出面向全世界的公共物品嗎?行商天下,獲利其中,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否為整個加密世界創造真正的價值?我們能否擺脫被收割的命運,成為遊戲規則的制定者?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關乎尊嚴和未來的问题。擺在我們面前的路,依然漫長而充滿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