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投資的另一種聲音:Four Pillars投資邏輯深度剖析
前言:我們不是分析師,我們是賭徒
每當我聽到有人問 “現在該買什麼幣?”、”哪些項目值得投資?” 我就想翻白眼。VC 研究員的職責是分析技術趨勢,判斷市場走向,不是算命師,更不是投資顧問。那些閃爍其詞的 “潛力無限”、”未來可期” 聽起來就像是華爾街那套騙人的鬼話。
但 Four Pillars 這幫人不一樣,他們是真金白銀砸進去的。他們不是躲在象牙塔裡的學者,也不是只會空談理論的專家,他們是賭徒,是市場的深度參與者。與其給出模稜兩可的「建議」,不如直接把牌攤開,讓你們看看他們到底在賭什麼,以及為什麼要賭。
Four Pillars的持倉:一場公開的豪賭
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坦诚相待。让我们直接看看Four Pillars的持仓分布,别抱太大期望,这可不是什么稳赚不赔的投资组合,这是一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豪赌。
看到这张图,你可能会觉得眼花缭乱,什么都有,什么都敢碰。没错,这就是Four Pillars的风格:多元化,高风险,高回报。他们押注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对未来的某种信念。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剖析这些 “赌注”,看看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别忘了,这只是他们的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果你赔了钱,别来找我。
Steve:以太坊的黃昏與新秩序的曙光
以太坊不再是唯一:權力分散的必然
2023 年 5 月,Four Pillars 成立之初,以太坊的地位如日中天。Terra 崩盤,FTX 暴雷,一眾所謂的 “以太坊挑戰者” 集體潰敗。以太坊似乎成了唯一的選擇。但我當時就覺得,這一切都是假象。下一輪牛市,以太坊的市佔率必將腰斬,跌到 30% 左右。
為什麼?因為新的韭菜會更多,新的需求會更多,而以太坊,根本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以太坊那套 “去中心化至上” 的理念,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是個巨大的枷鎖。要實現真正的 “Mass adoption”,就必須兼容那些根本不在乎去中心化的用戶。區塊鏈技術當然需要一定程度的去中心化,但並非所有場景都需要以太坊級別的去中心化。執行效率、合規框架、用戶體驗,這些往往比去中心化更重要。
後來的市場也證明了我的判斷。如今,以太坊的市佔率已經穩定在 20-30% 區間。截至 2025 年 1 月 9 日,以太坊市值 3985 億美元,整個加密市場總市值 1.35 萬億美元。
以太坊最大的問題,不是技術,而是傲慢。他們總覺得 “萬物終將歸於以太坊”。這跟他們倡導的去中心化理念完全背道而馳。區塊鏈試圖構建的是一個開放的世界,而不是任何特定群體的後花園。智能合約平台領域,永遠不可能出現贏家通吃的局面。
任何人都可以創建新的公鏈,創新隨時可能湧現。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會熟悉區塊鏈技術,使用新公鏈的門檻將會越來越低。智能合約平台,注定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戰場。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會回到那個隨意發鏈的時代。未來,參與競爭的主要公鏈數量可能會減少,但新的框架與平台會不斷湧現,現有的頭部公鏈也會不斷完善其基建。
基于这一判断,新型区块链框架与技术始终是我关注的重点。我对Sui的兴趣将持续至2025年,其在”新基建技术”的领域处于前沿。此外,我認為像Solana和Injective這樣依託各自優勢構建獨特生態的公鏈,終將獲得更大的市場關注——Solana憑借其強大的社區基礎與媲美Sui的可擴展性而著稱,而Injective則以極速交易、靈活的商業擴展能力及獨特的代幣經濟模型見長。
PMF:在紅海中尋找藍海
如果有人問我 “區塊鏈行業哪些領域已經實現 PMF”,我的答案永遠是交易所、穩定幣與公鏈。与其探索未经证实的新兴市场机会,不如深耕现有的成熟赛道,进行技术迭代。这同样极具价值。
以穩定幣賽道為例,其發展空間其實遠未觸頂。若能構建差異化模型的同時規避歷史上出現過的風險,如類似Terra在模型設計上的缺陷,則完全可能催生新的市場需求。Terra 的興衰已經證明:在 USDT、USDC 之外,市場對 Web3 原生的穩定幣的確存在真實需求。
而這正是我看好 Ethena 的核心邏輯——它通過資金費率構建了高收益,在底層架構上與 USDT、USDC 相比,形成了本質的創新。Ethena 的突破性在於:除 “高利率” 這一基本吸引力外,持續拓展 USDe 的應用場景,如 USDe 與 Bybit 集成,可作為抵押資產來交易永續合約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雖然熊市中 Ethena 資金費率收益可能收窄,但項目方已著手開發 USDtb 等衍生品對衝市場波動,展現出了成熟的風險管控意識。
基於上述理由,我對三類已得到市場驗證的賽道——交易所、穩定幣、公鏈,的創新實踐保持高度關注。以 Hyperliquid 為例(儘管我尚未持倉),其通過訂單簿模式在衍生品交易體驗上進行革新,展現出與 Ethena 相似的創新基因,這類 “在紅海賽道開闢藍海” 的項目,始終是我的重點觀察對象。
社群:比代碼更難複製的信仰
“社區” 可能是 Web3 領域被濫用最多的詞彙之一。幾乎所有項目都標榜自己在 “服務社區”,但多數情況下,社區不過是他們的 “流動性出口” 或 “上幣門檻” ——這種虛偽的社區敘事,如今已被大多數散戶識破。
我並非在此否定空投的價值。作為冷啟動工具,空投確實是構建初始社區的有效手段。但空投僅僅是啟動的手段,只有當用戶感受到幣價之外的東西時,社區才能真正存續。區塊鏈在某些方面類似國家,但又缺乏強制約束力,使得它更接近宗教。
除了經濟激勵,能將人們自發凝聚在一起的,唯有引人入勝的敘事。這正是以太坊和 Solana 擁有強大(甚至略顯狂熱)社區的原因——它們分別經歷了 DAO 攻擊與 FTX 事件的崩潰,但又浴火重生,形成了獨特的社區敘事。
在 NFT 領域,Azuki 是少數構建了這種 “敘事” 的項目。儘管開局驚豔,但在過去三年的運營中,Azuki 團隊與創始人 Zagabond 經歷了重重考驗。正因為他們克服了這些挑戰,才鑄就了今日堅實的社區基礎。由此可見,真正的社區不是靠砸錢就行的,人們需要通過 “患難與共的經歷” 在經濟激勵之外獲得歸屬感。
基於此,我對已建立這樣性質社區的項目持樂觀態度,相信擁有堅實社區基礎的項目將在行業中表現出色。畢竟,代碼可以被分叉,但社區無法複製。
Jay:Adoption的真正推動力:EVM之外的可能性
非EVM虛擬機:破局的關鍵
2024年,非EVM生態的發展迎來關鍵轉折點。以Solana為例,SVM生態下的Pump.fun、Photon、Daos.fun等DeFi和消費級應用,都展現出了媲美甚至超越以太坊生態頭部項目的實力。尤其是在穩定幣支付領域,Solana成功與Visa、Shopify等主流企業達成合作,這大大提升了市場對其大規模應用的預期。
除了Solana,Sui也在不斷壯大其生態,並通過引入突破性技術創新,實現極低的交易延遲。”Move on SUI” 這口號喊得震天響,也確實做出了一些成績。此外,專為Sui設計的SuiPlay0X1掌機發布,預示著Sui在遊戲生態可能迎來爆發式增長。
從宏觀角度來看,一個明顯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生態正在擺脫EVM的束縛,開發或整合自己的專屬虛擬機,構建定制化的生態系統。以太坊作為首個智能合約平台,確實引領了行業發展,並孕育了眾多創新理念,但我對非EVM公鏈超越以太坊生態持樂觀態度。根本原因在於:EVM缺乏清晰的使命導向,存在諸多固有缺陷。
現在,我們正在見證多樣化虛擬機的崛起,這些創新正在突破EVM生態的邊界。應用的多樣性與質量,最終取決於虛擬機的發展水平。其中的關鍵挑戰在於:如何充分發揮各VM的優勢,構建面向特定場景優化的全棧應用。展望2025年,非EVM基礎設施及其組合創新,或許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以滿足市場日益演進的需求。
RWA:Web2與Web3的共舞
區塊鏈的最大價值是什麼?我認為是其資產通證化的能力。通證化可以使任何資產獲得流動性,進而帶來提升資本效率、增強可及性、構建快捷基礎設施、實現智能合約自動化、增強合規性與透明度等多重優勢。加密行業長期面臨的Mass adoption難題,從根本上也要從通證化機制上做突破。
然而,儘管多年來無數項目嘗試對各種資產通證化,我們卻鮮見成功案例。究其根本,是因為這些項目未能構建出令人信服的價值流轉體系,無法展現出通證化的優勢。隨著傳統行業對加密領域的興趣持續升溫,未來最受關注的,將是那些能有效實施通證化的項目。
以RWA領域的龍頭Ondo Finance為例。Ondo不僅將美國國債產品通證化上鏈,更通過構建跨Web2與Web3生態的合作夥伴關係,實現兩大目標:
1)確保資產獲得機構級投資者的保護;
2)通過與各類協議的交互,最大化其效用。
這種策略可以為Web2和Web3投資者創造價值。深刻理解鏈下與鏈上領域的特徵,並以此為基礎實現兩者的有機擴展與協同創新,此類項目將在未來幾年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
社區價值:經濟與文化的雙重驅動
Hyperliquid的推出可以說是革命性的。在沒有外部融資的情況下,團隊完全依靠內部資源開發與社區共同成長。儘管在TGE時流通了超30%的代幣,項目仍在短短一周內突破100億美元的FDV。隨後HYPE代幣價格飆升,引發了熱烈反響。這猶如一次對行業傳統模式的抗議,凸顯了社區友好型項目的重要性。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社區友好型項目?簡而言之,就是能為社區提供實質性價值的項目。在我看來,這種價值可以通過兩大途徑實現:經濟收益與文化認同。
首先看經濟收益層面。鑑於Web3生態對激勵機制的敏感性,項目方長期探索各種方式維持代幣持有者社區,並鼓勵其持續參與。正如我以前所討論的,這些經濟激勵在傳統上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一是直接與代幣持有者分享收益,二是通過空投、回購、銷毀或DAO金庫等間接方式提升原生代幣的價值。
然而,近期出現了一些更精細、更以社區為導向的策略。例如,越來越多項目在早期以低估值向公眾開放投資機會,建立與社區的互利價值,Legion、Echo等項目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採用此類策略精心設計社區關係的項目,往往在啟動階段就能獲得高度關注。
如果說經濟激勵是從外部吸引用戶的有效手段,那麼文化認同則致力於培養用戶的歸屬感,建立並統一社區身份認同。該過程類似於宗教團體在共同理念下的凝聚,是維持發展勢頭、推動創新與宏偉計劃的重要動力。
要實現這一點,項目方不能僅僅編造口號、分享表情包,還需要舉辦各種大規模、跨多個地域的活動,促進成員間的深度互動。此外,項目方還應創造合適的環境,讓社區成員能夠自主組織活動,加強彼此聯繫。這種主動塑造社區的方式,將比單純為一次性空投而組織的非自發活動更有效,也有利於構建更持久凝聚的社區。
Heechang:DeFi的長期主義:基礎設施的重塑
DeFi:金融的未來,而不僅僅是投機
我投身加密領域不是為了短期撈一筆就走,而是為了長期發展。我始終認為,DeFi是加密世界的命脈。沒有DeFi,區塊鏈就永遠只能是小眾群體的自娛自樂。絕大多數人踏入加密貨幣的世界,都是為了賺錢,為了追求更高的資產收益。而這,正是DeFi的潛力所在,更何況DeFi還提供了自託管等多元化的收益方式。
加密市場中用戶的所有行為,都源於他們對金融的參與傾向。這也是我持續關注並持有那些不斷發展的DeFi項目代幣的原因。
DeFi的歷史雖然短暫,但發展速度卻令人咋舌。早期的AMM通過實現鏈上交易而獲得了發展動力,隨後又湧現出鏈上借貸、永續合約等其他原語。每種原語都經歷了多種機制的測試,特別是在鏈上交易領域,基於AMM和訂單簿的DEX分別探索了不同的產品方向。
如今,現貨DEX、永續合約DEX和借貸協議等DeFi生態原語都已經實現了持續且可觀的交易量,它們正在邁向進一步發展的階段,並創造更多價值。這就是我為什麼如此關注DeFi基礎設施的原因。
加密領域具有開放、無需許可的特性,項目擴展其基礎設施以捕獲更多價值是自然而然的。過去,人們認為DeFi應用只是智能合約。但這種認知正在改變。這些DeFi應用正在擴展其基建,以解決MEV和高Gas費用等問題。隨著Rollup框架、應用特定排序(ASS)和互操作框架等新工具的出現,構建新型DeFi基礎設施變得越來越容易。
接下來,我將探討DeFi從智能合約拓展到底層基礎設施這種趨勢的演變,以及我認為的更具創新意義的DeFi項目。
金錢樂高:疊積木的藝術
加密領域的 “金錢樂高” (Money Legos) 指的是 DeFi 的可組合性。這個術語描述了不同的 DeFi 協議如何組合在一起,搭建出更複雜的金融產品。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跨鏈交易聚合器 LI.FI。LI.FI 允許用戶在一個界面內通過 15 個以上的 DEX 和 20 個以上的跨鏈橋進行代幣兌換或跨鏈操作。這正是 DeFi 應用開放性的體現。
通過混搭不同的 DeFi 構建模塊,DeFi 協議能夠創建定制化的解決方案,滿足特定市場需求,利用多個平台的優勢來解決問題。這一點在 Morpho (MORPHO)、MakerDAO (MKR)、Spark 和 Ethena (ENA) 的合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Morpho 的基礎設施 Morpho Blue 和 MetaMorpho 作為底層架構,使 Spark 能夠分配來自 MakerDAO 的流動性,以獲取 Ethena 中的 sUSDe 收益。這種合作凸顯了 DeFi 可組合性促成金融工具創新的潛力,而這在傳統金融中是難以實現的。
隨著成熟的 DeFi 協議建立起良好的信譽並實現更簡化的集成方式,協議間的可組合性將加速發展。像 Morpho 這樣提供可定制借貸服務的協議,以及 Ethena 這種提供高額穩定幣收益的協議,將引領跨協議和 DAO 的 DeFi 整合浪潮。
DeFi基礎設施:高速發展的引擎
2022年,Dan Elitzer發表文章,闡述了 “Unichain” 的必然性。他認為,這種趨勢的原因在於現有 DEX 系統中的低效和價值流失。正如文章中所述,Uniswap 交易者面臨三大成本:支付給流動性提供者的交易費用、支付給以太坊驗證者的 gas 費、以及MEV成本。
Uniswap 在 2024 年宣布推出自己的 Unichain,旨在解決與執行質量、用戶體驗和流動性碎片化相關的問題。這使 Unichain 能夠從其用戶群體中捕獲更多價值,並為 UNI 代幣增加應用場景。不僅是 Uniswap,其他 DeFi 協議也陸續宣布推出自己的專用基礎設施,例如 Frax Finance 的 Fraxtal、Swell Protocol 的 Swellchain、Worldcoin 的 Worldchain、Zerion 的 Zero Network 等等。
這些設施的獨特之處在於,沒有任何實體能夠完全控制其 “價值流”。每個參與者都可以參與構建或擴展,以最大化捕獲價值。在傳統商業體系中,價值如何被他人捕獲、以及通過擴展又能夠捕獲多少價值,都是非常模糊的,公開信息很少。然而在加密領域則不同。協議具有主權,而市場僅由供需關係驅動。
在這一趨勢中,我認為 Ethena 和 LayerZero 是能夠捕獲最多價值的兩個協議。Ethena 在一年內 TVL 從 0 增長到 60 億美元,成為本輪週期中最成功的 DeFi 項目之一。他們正準備推出自己的基礎設施,以增加 ENA 代幣的應用場景,並為其穩定幣 USDe 構建生態系統。
隨著未來 Ethena 的基礎設施通過 LayerZero 的 OFT (Omnichain Fungible Token) 框架實施代幣部署,協議的收入將進一步增長。此外,DeFi 協議通過構建自己的 Rollup 或部署到多條公鏈上來擴展基礎設施,其中跨鏈安全性至關重要。在該場景下,LayerZero (ZRO) 可以提供最好的體驗。
DeFi與傳統金融:融合的趨勢
在過去,加密領域的用戶基本僅限於反政府人士和激進的交易者。然而,隨著 DeFi 在資產管理方面的優勢日益明顯,傳統金融(TradFi)逐漸進入加密領域。目前,兩大傳統金融群體正在慢慢融入 DeFi 生態。
首先是金融科技公司。它們一直在監管範圍內推動傳統金融層面的創新。金融科技的興起相對較晚——2010 年之前,主流的支付方式僅限於銀行轉帳和現金。移動互聯網的到來推動了金融科技的發展,Stripe、Robinhood 和 Revolut 等公司陸續湧現,為支付、交易和資產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服務。
DeFi 協議同樣旨在改進金融系統,只不過是在監管邊界之外。金融科技公司的實驗精神促使它們涉足加密領域。比較明顯的例子包括 PayPal 在 Solana 生態中推出的穩定幣 PYUSD,TVL 已達到 5 億美元,以及 Stripe 以 11 億美元收購的 bridge.xyz。此外,Robinhood 也準備推出穩定幣,Revolut 也在參與 DeFi 活動。這些事件說明 DeFi 與金融科技的融合正在加速。
除了金融科技公司,BlackRock 和摩根大通等傳統金融機構也在積極探索加密生態。相比 Tether 在 2024 年上半年創下的 52 億美元收入,BlackRock 同期淨利潤僅為 31.26 億美元。這樣的對比讓傳統機構也希望在加密領域分一杯羹。
值得注意的是,BlackRock 已推出收益來源為國債的穩定幣 BUIDL。Ondo Finance (ONDO) 等加密原生協議正在監管框架內與金融機構密切合作,而 Ethena 等協議則已與 BUIDL 集成,為鏈上用戶提供更廣泛的國債收益渠道。隨著監管門檻的降低和穩定幣市場的持續增長,DeFi 與傳統金融的融合將不斷加速。
JW:消費者應用的爆發與應用為中心的生態轉型
投機:加密貨幣的催化劑
2025 年有望成為加密領域消費者應用爆發之年。回顧歷史,加密貨幣始終遵循一個熟悉的模式:從早期使用者(通常是基金交易者)開始,逐漸擴展到更廣泛的受眾。比特幣、穩定幣和 DeFi 的發展都遵循了這個模式。現在,消費者應用領域也開始嶄露頭角。
為了擺脫加密貨幣僅僅是經驗豐富的交易者之間的零和遊戲的現狀,我們需要擴大其影響力,吸引新用戶和資本,從而推動生態系統的增長。這個演變過程很可能通過更簡潔的應用程序實現。這些應用可以利用加密貨幣的一些獨特優勢,例如 meme、SocialFi、NFT 和 GameFi。我預計這些領域將會再次受到市場關注,只不過與前幾個週期相比,這次會更加成熟和複雜。
令人振奮的是,行業正在轉向開發對用戶更友好的產品。無論是通過 meme、NFT 還是 AI 相關的應用,我們都看到了一波新的應用浪潮,它們有效地利用了加密技術的獨特優勢,創造了獨特的用戶體驗。
2024 年開始受到關注的 AI Agent 和 DeSci 項目,可以被視為投機演變為獨特賽道和應用案例的經典案例。最初因為投機進入該領域的用戶,往往會深入探索更廣泛的加密貨幣用例,例如 DeFi、穩定幣支付和預測市場。
當前的市場條件特別適合加密貨幣領域的主流消費者應用,因為用戶體驗相比之前已經顯著提升:錢包更加直觀和無縫,移動端的可訪問性大幅改善,之前圍繞可擴展性的技術障礙也基本得到了解決。這些改進使加密貨幣市場獲得了接近傳統金融服務的用戶體驗。
隨著市場情緒整體向積極方向發展,我們可能會看到用戶採用的持續增長。此外,特朗普政府轉向更友好的加密貨幣監管,美國或許會有一個對加密貨幣更有利的監管環境,並催化全球市場在監管方面的積極演進。
AI Agent:曇花一現還是未來趨勢?
在 2024 年 $GOAT 出現後,AI Agent 一躍成為加密貨幣領域最熱門的賽道,並且有望在 2025 年達到更高峰。正如我們所見,新技術擅長捕捉公眾的想像力,並催生出強大的 Meme。從元宇宙熱潮到模塊化區塊鏈,再到如今的 AI Agent,每一波熱潮都代表了技術創新與投機狂熱共同推動下的極端樂觀情緒。需要明確的是,我們討論的是加密貨幣領域內的 AI Agent,而非傳統的 AI 行業。
AI Agent 和之前的賽道有一個關鍵區別。DeFi 和模塊化區塊鏈等領域在各自的泡沫破裂後成功站穩腳跟,進入了基於實際效用的 “啟蒙斜坡” 階段,穩步獲得採用。但今天的 AI Agent 與它們不同,更類似於元宇宙那樣的炒作週期。二者面臨著同樣的問題:用例定義不清、目標用戶不明確、價值主張被流行語掩蓋。
展望未來,儘管 AI Agent 可能會繼續主導市場的注意力,並在技術敘事的推動下實現價格快速上漲,但該領域同樣面臨重大隱患。如果沒有具有意義的長期增長動力或具體用例,AI Agent 或許只能急劇衰落,並且很難再復蘇。而 AI Agent 賽道的投資者能否獲利,只能取決於能否在泡沫破裂前兌現利潤並退出。
鏈與應用:誰是生態的中心?
2025 年,加密貨幣行業可能會經歷關於鏈與應用之間傳統關係的根本性轉變。長期以來,公鏈一直被視為生態系統的重心,但隨著行業加速向應用驅動範式過渡,這種觀念正受到挑戰。加密貨幣行業的傳統模式是自上而下,區塊鏈作為生態系統發展的基礎。儘管 2025 年備受期待的公鏈將會走進大眾視野,包括 Monad、Bera、MegaETH 和 Initia,但這可能是最後一代能夠成功啟動的通用型區塊鏈。
區塊鏈開發的未來趨勢正在從通用公鏈轉向兩種截然不同的模式:一是像 HyperLiquid 和 Ethena 這樣,將成熟的應用擴展為完整的生態系統;二是像 Uniswap 這樣成功的協議推出自己的區塊鏈。
行業的融資格局也在隨著這一轉變而演變。以社區為中心的代幣分發變得越來越重要。MegaETH 成功復興了 ICO 模式,而 HyperLiquid 和 Pudgy Penguins 的大規模空投也很成功。此類項目的重點已經從傳統的 VC 融資轉向用戶採用和社區參與。特別是成熟化的應用在推出自己的代幣或鏈時,可以利用現有的用戶群體產生流動性和網絡效應,減少對傳統融資途徑的依賴。
Ingeun:比特幣的光芒與基礎設施的崛起
以太坊與Solana:雙雄爭霸
以太坊在本輪牛市中正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儘管以太坊持有者對其抱有很高期望,並在2024年Devcon大會上雄心勃勃地公佈了Beam鏈及其未來路線圖,但以太坊的發展被以Solana為首的新公鏈的持續進步所掩蓋,與後者的對比使得以太坊在2024年頗為艱難,這在其價格表現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從ETH/BTC價格趨勢來看,以太坊近期一直處於下行軌道。雖然它仍然保持第二大加密貨幣的地位,僅次於比特幣,但勢頭明顯減弱。儘管如此,我相信以太坊即將迎來反彈。儘管許多公鏈都在爭奪以太坊的王座,但以太坊在規模上仍佔據壓倒性優勢。在其競爭者中,Solana是最強大的對手,然而以太坊的市值(截至2025年1月14日)仍然是Solana的4倍多,鎖倉在以太坊DeFi生態系統中的資產也超過Solana的七倍。
此外,以太坊是繼比特幣之後首個獲得ETF批准的加密資產,傳統金融機構和機構投資者更容易參與其中。通過以太坊ETF流入的資金穩步增加,2024年12月淨流入達到創紀錄的20.8億美元,是11月的10億美元的兩倍多。值得注意的是,貝萊德的ETHA基金在12月流入14億美元,而富達的FETH基金流入為7.52億美元。
無論從內部還是外部來看,以太坊都在持續加強其基礎。此前不穩定的Layer2生態系統現已成熟並發揮作用,而以太坊對ZK的重視也在眾多項目的支持下穩步增長。同時,以太坊的Restaking服務起源於其生態內的共識系統,具有獨特的定位,也在不斷進步。
ETH的數量沒有固定上限是以太坊投資者最大的擔憂之一,不過該問題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自2021年8月倫敦硬分叉以來,以太坊的增發量有所減少,其當前流通供應量部分處於通縮狀態,促進提高了ETH價格的穩定。
2025年初以太坊是否處於危機?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危機往往伴隨著最好的機遇。以太坊引入了比特幣在結構上無法實現的全球計算機概念,並不斷完善自身,2025年以太坊會克服自身的危機,並證明其作為王牌公鏈的價值。
以太坊最強大的競爭對手Solana正在區塊鏈生態系統的各個領域積極追趕前者。Solana的生態系統已經發展到了相當大的規模,在以太坊之外的的公鏈中無與倫比,擁有獨特的規模優勢。
Solana通過優先考慮性能和用戶友好性,而非像以太坊那樣強調去中心化。雖然這意味著Solana的運作結構略顯中心化,但它能夠實現每秒幾千筆交易的TPS,這為Solana用戶提供了近乎無縫的環境,無需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此外,Solana利用其龐大的開發者和用戶社區,保持在技術和市場前沿地位。在本輪牛市的早期,Solana引領了Meme幣的潮流,通過更迅捷的文化Adoption超越了其他鏈。最近,Solana又通過組織AI黑客松等活動緊跟AI潮流,展示了其持續引領新潮流的能力。
不同於以太坊的敘事發展,Solana一直重塑著加密領域對去中心化看法。它提出了一個根本性問題:如果以太坊所倡導的高度去中心化最終對用戶產生負面影響,是否還應該不惜一切代價追求去中心化?
上有以太坊這一強大對手,下有各種L1鏈的挑戰,Solana的下一步行動至關重要。隨著它繼續開闢自己的獨特道路,我會繼續密切關注Solana如何在加密領域中發展。
Restaking生態系統:不斷擴張的棋局
“Restaking允許用戶重複使用已質押資產,為多個公鏈或應用提供額外的經濟安全性,使被質押的資產得以循環利用,提高了可擴展性和流動性,同時獲得額外獎勵。”
如上所述,Restaking是一種基於金融工程的方案。通過重複利用質押資產,以提高可擴展性和流動性,在2024年實現了顯著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Restaking生態設施的EigenLayer,以及EtherFi、PufferFi和Zircuit等平台,吸引了大量資金,推動了Restaking市場的擴展。
如果2024年Restaking的關鍵詞是“Restaking首次亮相”和“聚焦以太坊”,那麼2025年的關鍵詞可能是“更多Restaking參與者的出現”和“Restaking向其他L1鏈的擴展”。
以太坊可以說是Restaking的發源地,EigenLayer、Symbiotic和Karak等基礎設施提供商之間的競爭正在加劇。雖然Symbiotic和Karak對於Eigenlayer是新入場者,目前管理的質押資產少也於EigenLayer,但它們正積極地開闢著自己的利基市場。
例如,Symbiotic支持Ethena(ENA)等多種資產的Restaking以吸引更多存款,而Karak則通過支持跨鏈資產質押(包括Arbitrum、Mantle和BSC)來使自己更具獨特競爭力。
因此,2025年我們可能會見證以太坊生態系統內Restaking提供商之間的激烈競爭。與此同時,Restaking敘事可能會擴展到以太坊之外的生態系統,進入新的增長階段。其中,BTC和Solana是Restaking敘事擴展的關鍵生態。
比特幣利用其無與倫比的總資產規模,可以將Restaking作為在其他區塊鏈上產生額外盈利能力的手段。Babylon是利用比特幣質押和Restaking機制來增強其他PoS鏈安全性的項目。值得注意的是,Babylon允許將BTC直接在比特幣網絡進行質押,而無需橋接或映射封裝,提供了更高的可用性和簡便性。
Solana的高速交易速度和低廉的費用,促進了眾多Restaking服務的發展,如Jito和Solayer。Jito作為Solana生態內知名的質押提供商,已將其專業知識擴展到Restaking領域,基於其成熟的質押技術提供穩定可靠的Restaking方案。同樣,受EigenLayer啟發的Solayer專注於提高便利性,同時進一步推動Solana生態系統的發展。
2025年,Restaking賽道內的競爭將不僅在以太坊內部加劇,還會在比特幣和Solana等其他L1鏈中展開。Restaking將繼續作為區塊鏈生態系統中的關鍵創新不斷演進。
2025年值得關注的項目:Ethena與Mantle
2024年出現了眾多新項目。2025年,那些在2024年夯實基礎的項目與今年新湧現的項目之間會有一番角逐。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可以著重關注Ethena和Mantle。
Ethena在美元穩定幣中脫穎而出,成為了增長最快的項目之一。它通過獨特的高收益策略、BlackRock BUIDL支持的安全抵押管理、靠美國國債實現的穩定性,以及Ethena網絡的全面擴展計劃,在2024年實現了顯著增長。
Ethena的美元穩定幣USDe通過質押獎勵、delta中性市場策略和流動性穩定幣收益為用戶提供明確收益而脫穎而出。這導致大量資金從USDT和USDC等其他美元穩定幣流入USDe。隨著用例的持續增長以及金融科技公司越來越多地採用穩定幣,其在市場中的主導地位應會持續下去。基於這樣的趨勢,Ethena和USDe的增長也應會在2025年繼續。
Mantle在2024年通過推出Mainnet V2、提供質押獎勵和分發其他代幣的空投來擴大其影響力。這些努力使得Mantle擴大了用戶群體,並建立了強大的存在感。在技術方面,Mantle與Succinct合作,探索從基於Optimism rollup過渡到ZK rollup的模型。此外,Mantle與Chainlink合作,整合Chainlink跨鏈互操作性協議CCIP,為將Mantle生態升級為多鏈生態奠定了基礎。
從生態系統角度來看,Mantle鞏固了與Bybit的合作關係,擴展了Mantle的用例並增加了其用戶基礎。此外,Mantle的質押計劃允許用戶賺取MNT Power(MP)作為獎勵,可以參與其他空投,從而促進用戶積極參與。這些舉措使得Mantle在市場中的推廣非常有效,且我預計這一勢頭將持續到2025年。
Mantle與Bybit有著密切的關係。Bybit是一個正在迅速追趕幣安的交易所,Mantle與Bybit的合作為其進一步增長奠定了良好基礎。Mantle持有者數量的增加可能會帶來主網上更多的活躍度,形成有利於整個Mantle生態的正向反饋循環。在這一趨勢下,2025年有望成為Mantle生態大幅擴張的一年。
Eren:鏈上市場的新篇章與AI Agent的狂潮
鏈上小市值交易:零散資金的狂歡
鏈上流動性向中小型資產的流入預計將進一步加速。相比中心化交易所上線的大市值資產,這些資產將創造更多元化的機會,因高預期回報成為吸引散戶進入加密市場的關鍵驅動力。這種鏈上發行資產的模式在去年的memecoin周期中已經顯現。過高的VC幣估值導致了所謂 “高FDV” 的現象,VC幣的回報預期下降,很多人將注意力從CEX上的VC幣轉向鏈上memecoin交易。
在此背景下,去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許就是memecoin價格大幅上漲,比如Chillguy和Moodeng。Phantom錢包在應用商店下載量中名列前茅,這也表明即使是之前沒有鏈上經驗的用戶,現在也開始積極使用鏈上錢包和Moonshot等工具,交易memecoin這樣高回報預期、高風險的資產。
這一場景標誌著加密Adoption的重要轉折。雖然我們此前判斷,通過基礎設施開發和新的應用來吸引和承載鏈上用戶是關鍵,但加密市場獨特的投機性及其高回報預期,無疑可以成為推動加密Adoption的催化劑。
因此,2025年相較之前更加明顯的變化將是,鏈上中小市值資產交易不再僅限於老用戶,而是成為零散資金流入的強大催化劑,由此產生的趨勢值得關注。例如,DEX交易量相對於CEX的佔比預計將持續增加,適合創建中小市值資產的新敘事可能會不斷出現,就像AI Agent和DeSci賽道那樣。
此外,如Daos.Fun在Pump.fun模型之外整合融資過程,這樣的項目構建方法預計將成為主流,同時項目必須保證公平啟動。
AI Agent:泡沫與實用並存
去年,AI Agent在整個市場中佔據超過70%的關注度,是表現最突出的敘事。即使在2025年的今天,AI Agent周期仍在繼續,加密與AI Agent的結合仍將是一個關鍵話題,因為AI被認為是幾乎所有行業的關鍵詞。然而,假設加密市場逐漸消退並進入長期的調整階段,我們預計一旦由短期投機需求推高的興趣消退,將只有一部分AI Agent項目存活下來,而另一批會走向消亡。
在這種市場條件下,能夠存活的項目是那些超越技術想像和具備新穎想法,又不乏實際價值的項目,Virtuals Protocol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考慮加密與AI Agent結合在創建可持續用例和業務方面的長期可行性,Virtuals Protocol為AI Agent開發框架和AI Agent代幣創建啟動平台,提供了集成服務,這將保證其在AI Agent市場中作為生態系統基礎層的獨特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VIRTUAL代幣與所有AI Agent代幣配對交易,並在人們使用啟動板等工具時像基礎貨幣一樣被消耗。這種 “從所有平台互動中積累價值” 的代幣模型,是支持Virtuals Protocol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基礎。
與此同時,從AI Agent生態系統必須產生實際利潤的角度來看,DeFi與AI Agent的結合似乎是最合理的路徑。DeFi協議中的交易費用、借貸利差和通過結構化產品產生收益,已經被明確驗證有PMF空間。
因此,與其讓AI Agent在遊戲或社交等領域開拓新業務,不如將其作為解決DeFi低效問題的解決方案引入。尤其是作為自主投資組合管理工具、基於自然語言的用戶體驗改進和自動化交易工具的AI Agent,預計將成為引領AI Agent與加密整合的關鍵用例。
Ponyo:AI、DeFi與Hyperliquid
DeFi復興:費用開關的革命
如今,大多數DeFi代幣僅作為治理工具。雖然這與去中心化的理念一致,但只作為治理工具而沒有賦能,代幣為持有者提供的實際經濟價值有限。儘管許多DeFi協議的運營表現強勁,但其代幣價格仍然被低估,也反映了這些資產的有限效用。
在此背景下,費用開關模型——將協議收入的一部分直接分配給代幣持有者——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重新評估DeFi代幣,並提升對投資者吸引力的潛在催化劑。
然而,此類機制的落地多次被監管阻礙。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將收入分配代幣歸類為證券,給協議帶來了重大的合規負擔。Uniswap通過三次獨立的治理投票多次嘗試激活費用開關功能,但因監管風險的擔憂而受阻。值得注意的是,a16z等有影響力的利益相關者反對這些提案,突顯了DeFi領域內更多元化的隱患。
該情況在2024年唐納德·特朗普贏得總統選舉後發生了戲劇性轉變。隨著共和黨控制了白宮、國會和最高法院,加密政策的前景顯著改善。新政府已表示有意將美國定位為全球 “加密之都”,甚至探討將比特幣納入其戰略儲備。
這一政策轉變體現在很多關鍵崗位的任命上。保羅·阿特金斯(Paul Atkins)作為新任SEC主席,大衛·薩克斯(David Sacks)作為白宮加密政策顧問,引入了更具建設性的方法。諸如撤除 “Chokepoint 2.0” 和成立專門的加密諮詢委員會等舉措,劍指當下亟待解決的監管清晰度問題。加裏·根斯勒(Gary Gensler)的離職以及隨後SEC立場的轉變,顯著緩解了市場參與者的合規壓力。
在這種樂觀情緒的推動下,幾個前沿的DeFi協議正在積極重新考慮費用開關模型。像ENA、UNI、AAVE和RAY這樣已證明有收入流的知名協議正在參與治理討論,以實施收入分享機制。隨著監管範圍逐漸清晰,這些協議有望將其代幣經濟學錨定在可持續的收入分配上,從而縮小投機價值與基本財務指標之間的差距。
這一演變標誌著DeFi復興的新曙光,與2020年由流動性挖礦和創新產品激增推動的DeFi Summer爆炸式增長不同,這次復興優先考慮可持續模式、持續的收入生成以及DeFi代幣的重新估值。隨著這些變化不斷發生,DeFi協議有機會鞏固其相對於傳統金融系統的競爭優勢,提供基於實際經濟利益的去中心化解決方案。
Hyperliquid:空投與ICO的文藝復興
2024年市場的決定性時刻之一是Hyperliquid的崛起。在11月29日TGE後,HYPE代幣在一個月內突破了340億美元的FDV,截至2025年1月14日,其交易估值約為200億美元。然而,Hyperliquid的影響力遠不止體現在估值上,其對社區至上理念的堅定承諾,為未來幾年Web3項目的發展軌跡樹立了先例,可能重新定義行業標準。
Hyperliquid完全通過自籌資金運營的決定打破了傳統模式。通過確保所有參與者機會均等,並拒絕向私人投資者或做市商分配代幣,該項目直接挑戰了通過VC融資抬高估值的常見做法。後者通常讓散戶投資者在高價位上承受代幣拋售的壓力。Hyperliquid的模式迫使行業重新審視代幣分配標準,推動行業朝著更公平和透明的方向發展。
隨著我們進入2025年,基於社區融資模式的復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雖然2018年的ICO熱潮因騙局和監管模糊而蒙上陰影,但在特朗普政府下更清晰的監管可能會使市場恢復相互信任的環境和結構。像Echo和Legion這樣的平台已經在利用這一轉變,這也標誌著Web3去中心化理念的廣泛回歸。
Hyperliquid還重塑了人們對空投的看法。在傳統模式下,空投因未能培養長期社區信仰而受到批評,通常作為短期激勵措施,影響有限。一些項目創始人對此持懷疑態度,認為它們是成本效益低下的營銷活動,加速了用戶流失而非促進留存。事實也確實如此,許多用戶參與空投只是為了獲得一次性獎勵,隨後迅速退出。市場普遍認為空投是一種無效且不可持續的營銷工具。
然而,Hyperliquid通過將70%的HYPE代幣供應分配給社區,並展示如何利用空投分享獎勵和共同促進增長,挑戰了傳統模式下空頭的敘事。通過優先考慮社區,Hyperliquid展示了空投在建立忠誠度和長期參與方面的潛力。受此成功的啟發,其他項目也開始採用類似策略。例如,Azuki最近宣布將50.5ANIME代幣分配給社區。因此,空投模式有望復蘇,且可能成為2025年的決定性主題之一。
Hyperliquid的成功得益於其對產品質量的承諾。通過在代幣發行前實現PMF,Hyperliquid將實用性和社區信任置於投機收益之上。這一策略不僅鞏固了其聲譽,還為旨在實現Web3長期可行性的項目提供了路線圖。
Hyperliquid的開創性方法為Web3的未來提供了藍圖。雖然複製其成功可能具有挑戰性,但其公平、透明和產品優先增長的原則將影響新一代項目。隨著這些新模式、新思路獲得關注,2025年可能朝著實現Web3去中心化價值創造和公平參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