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十年反思:从信仰到RWA,迎接金融新革命?

综合金融

Table of Contents

引言:当信仰遭遇现实

昔日荣光与今日迷茫

2014年,区块链还只是少数“极客”的乌托邦,彼时入场者,带着一种拓荒者的浪漫与理想主义。肖风博士便是其中之一,一头扎进这个混沌初开的世界,并坚信至今,自嘲“着魔”。然而,十年过去,潮水几番涨落,比特币暴涨暴跌,ICO乱象丛生,DeFi泡沫破裂,曾经的信仰,在现实的冲击下,显得有些脆弱。市场情绪低迷,转行之声不绝于耳。加密货币交易所FTX的暴雷,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不少沉浸在“暴富神话”中的人。这不再是那个闭着眼睛都能赚钱的“黄金时代”,甚至让人开始怀疑,这个行业,到底还能不能做?

肖风博士的信仰充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肖风博士的“信仰充值”演讲,显得尤为重要。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试图带领大家回到区块链的“原点”,重新审视这个行业的价值与意义。与其说是“充值信仰”,不如说是对行业的一次深刻反思与再定位。他想告诉大家,区块链并非只是投机炒作的工具,而是一场深刻的金融革命,是下一代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但问题是,有多少人还愿意相信?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理解区块链的本质,并将其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香港 Blockchain 峰会:一次迟到的拥抱?

地方政府的积极姿态

上海市政府组团参加香港 Blockchain 峰会,这确实是一个“信号意义非凡”的事件。多年来,由于监管环境的限制,国内的区块链活动一直小心翼翼,对“公链”、“Crypto”、“Token Economy”等敏感话题避而不谈。而香港,则成为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窗口。上海市政府的积极参与,或许预示着一种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监管的全面放松,而更可能是一种有控制的开放与探索。毕竟,区块链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关键在于如何应用与监管。

公链困境与应用转型

肖风博士敏锐地指出,峰会的焦点正在从“搭框架”、“讲协议”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RWA(Real World Assets)、PayFi、USDT支付等应用层面。这意味着,公链的“春秋时代”可能已经结束,各条公链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应用场景,试图在DeFi、NFT、GameFi等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问题是,这些应用真的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创造真正的价值吗?还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炒作”的层面?

对 Vitalik Buterin 的喊话:以太坊错失了什么?

“以太坊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是因为你们失去了中国。”肖风博士对Vitalik Buterin的这番话,可谓是“语重心长”。中国曾是以太坊开发者和用户最坚实的基本盘,但由于监管原因,以太坊基金会与中国市场渐行渐远。这不仅是技术社区的损失,也是以太坊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失去中国市场,意味着失去了一大块全球开发者资源,也错失了在应用创新方面的重要机遇。如今,以太坊想要重拾中国市场,恐怕并非易事。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重新建立与中国技术社区的联系,是以太坊基金会面临的一大挑战。

应用爆发前夜:RWA、PayFi 与 USDT 的暗流涌动

跨境电商的支付革命

与其说跨境电商推动了USDT的普及,不如说是传统金融体系的低效,倒逼商家们寻找更便捷的支付方式。当一个美国消费者购买一件50美元的T恤,却需要承担高昂的银行手续费和漫长的结算周期时,USDT的“秒到账”优势便凸显出来。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传统支付体系的一次“降维打击”。然而,这种“野蛮生长”的支付方式,也伴随着监管风险和资金安全隐患。如何在拥抱创新的同时,防范潜在的风险,是监管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香港稳定币立法的深层动机

香港推动稳定币立法,并非仅仅是为了“拥抱新的支付系统”,更是为了捍卫其作为全球贸易结算中心的地位。在全球贸易格局重塑的背景下,谁掌握了支付结算的主动权,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香港的危机感在于,如果不主动拥抱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可能会在全球贸易结算中心竞争中被边缘化。但问题是,香港能否在监管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成功打造一个安全、高效的稳定币生态系统?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公链叙事的终结?

肖风博士认为“公链时代已结束”,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论断。曾经,无数创业者怀揣着“改变世界”的梦想,试图打造一条性能更强、TPS更高的公链。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大部分公链都面临着用户稀少、应用匮乏的困境。与其说公链时代已经结束,不如说是公链的“野蛮生长”时代已经过去,接下来将是“精耕细作”的时代。公链需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并围绕这些优势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而那些仅仅依靠“技术堆砌”的公链,终将被市场淘汰。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金融体系的重塑

金融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先导

约翰·希克斯的这句“工业革命不得不等待一场金融革命”,道出了金融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回顾历史,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伴随着金融体系的深刻变革。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银行信贷系统,第二次工业革命孕育了资本市场和股份公司制度,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成就了风险投资(VC)和硅谷的崛起。金融体系的创新,为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了资金支持,也加速了社会财富的积累和分配。那么,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区块链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Token、Crypto:被忽视的金融范式?

“如果你否定token、否定crypto,你就错失了新的金融范式,甚至错失整场革命的契机。”肖风博士的这句话,充满了危机感。在数字化时代,传统金融体系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跨境支付效率低、交易成本高、信息不透明等。而区块链技术,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Token和Crypto,作为一种新的资产发行和交易方式,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增强交易的透明度。然而,由于监管的限制和市场投机行为的影响,token和crypto的价值长期被低估。我们需要重新审视token和crypto的本质,并探索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潜力。

AI 与 Web3:殊途同归的未来?

“Web3 与 AI 是一体两面的问题,最终必将走到一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意识到,AI和Web3并非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AI可以为Web3提供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从而提升Web3应用的性能和用户体验。而Web3则可以为AI提供更安全、更透明的数据存储和共享平台,从而促进AI技术的创新和发展。Sam Altman的Worldcoin和Elon Musk对Dogecoin的支持,都体现了“左手AI、右手Crypto”的趋势。未来,AI和Web3将在金融、医疗、教育等领域产生广泛的应用,并深刻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DeFi 的真相:效率提升而非杠杆游戏

对传统银行系统的反思

肖风博士对传统银行系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其高杠杆模式蕴藏着巨大的系统性风险。12%的资本充足率意味着高达7-8倍的杠杆,一旦出现模型错误,例如2008年次贷危机,整个体系可能瞬间崩塌。这种高度依赖杠杆来维持利润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脆弱的平衡。传统银行的风险往往隐藏在复杂的资产负债表中,普通用户难以窥见全貌。DeFi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金融风险的本质。

DeFi 的本质:资金周转效率的跃升

DeFi并非传统银行的简单复制,而是通过提升资金的周转效率来实现收益。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化执行借贷流程,减少了中间环节和人为干预,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DeFi的超额抵押贷款模式,虽然限制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也有效降低了借贷风险。与传统银行的高杠杆模式相比,DeFi更像是一种稳健的金融创新。

闪电贷:高效的金融实验

闪电贷(Flash Loan)是DeFi领域最具创新性的应用之一。在一个区块内完成借出与归还,全过程只需几秒,这展示了DeFi的高效周转能力。虽然闪电贷的应用场景有限,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金融思维模式。在传统金融体系中,借贷需要经过繁琐的审批流程和漫长的等待时间。而闪电贷则颠覆了这一传统模式,实现了资金的即时借贷和快速周转。这种高效的金融实验,或许能为未来的金融创新提供新的灵感。

新金融基础设施:挑战与机遇并存

PayFi 的崛起:绕过传统银行的支付革命

16.16万亿美元!这是2024年基于稳定币的支付与清算总额,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它标志着一场静悄悄的支付革命正在发生,传统银行系统和SWIFT网络正在被逐渐绕过。对于跨境贸易而言,这意味着更低的交易成本、更快的结算速度和更高的效率。对于普通用户而言,这意味着更便捷的支付体验和更多的选择。然而,这场支付革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监管的不确定性、安全风险和用户接受度等。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关键环节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维系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基石。支付、清算和结算,是其三大核心环节。支付是交易的起点,清算是交易的保障,结算则是交易的终点。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以太坊2016年的安全事故,正是由于智能合约未妥善处理清算流程,导致用户反复提取资产,造成巨额损失。这凸显了清算机制的重要性。新金融基础设施,需要在技术架构、参与方和结算单位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字经济的发展。

美国对美元霸权的捍卫

“可以绕过SWIFT,但不要绕过美元。”特朗普政府的底线,清晰地展现了美国对美元霸权的捍卫决心。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是美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支撑。如果新的支付系统连美元都绕过了,美国将彻底失去全球金融主导权。因此,美国必须确保在新一代金融基础设施中,美元仍是主要的支付和结算工具。从“黄金美元”到“石油美元”,再到如今的“代币化美元”,美国一直在努力巩固美元的全球地位。

数字货币体系的演进:从黄金美元到代币化美元

CBDC 的局限性与稳定币的潜力

央行数字货币(CBDC)与稳定币,是数字货币体系中两种不同的形态,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CBDC作为M0(基础货币),由国家央行发行,具有法偿性,主要用于满足零售支付需求。然而,由于其可能导致国家对支付数据的全面掌控,损害用户隐私,以及在跨境支付等方面面临的挑战,CBDC的推广面临诸多阻碍。美国明确表示不会发行CBDC,正是出于对用户隐私和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考量。相反,稳定币作为M2(广义货币),由市场发行,锚定法币,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可以更好地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稳定币的出现,为构建一个更加开放、高效的数字金融体系提供了新的可能。

RWA:主权货币的信用创造?

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例如香港发行的美元货币基金代币,其本质是基于主权货币的信用创造。这些代币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仍然属于银行负债。这意味着,RWA并非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颠覆,而是在其基础上的一种创新。通过将现实世界的资产映射到区块链上,可以提高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交易的透明度。然而,RWA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监管的合规性、资产的真实性验证等。

中国错失的比特币战略机遇?

中国曾一度掌握全球比特币挖矿70%的份额,这意味着比特币曾是“Made in China”的货币。然而,由于监管原因,中国主动放弃了这一战略资源,让位于美国。从行业角度看,这未必是坏事,因为这促进了比特币的去中心化,降低了其受到单一国家控制的风险。但从国家利益出发,这无疑是一项重大损失。比特币作为一种稀缺的数字资产,具有成为未来全球储备资产的潜力。中国错失了在比特币早期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机会,未来可能需要在数字资产领域付出更大的努力。

新一代资产体系:风险与机遇

Token 的五大类别:储备型、功能型、信用型、证券型、娱乐型

将 Token 进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理解其本质和潜在价值。储备型 Token,如比特币,正逐渐从风险资产转变为战略储备资产,其稀缺性和抗通胀性使其成为价值储存的良好选择。功能型 Token,如以太坊的ETH,其价值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随着应用规模的扩大,其价值也将水涨船高。信用型 Token,用于对冲法币滥发,如黄金,长期被视为价值储存手段。证券型 Token,如RWA(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本质上是证券投资工具的数字化,必须遵循证券监管规则。娱乐型 Token,如Meme币,面向的用户是以娱乐为目的的投机者,类似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了解 Token 的不同类别,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进行风险评估和资产配置。

比特币:从风险资产到信用资产的转变?

比特币的崛起,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一次挑战。最初,比特币被视为一种极具风险的投机资产,价格波动剧烈,缺乏实际应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比特币的地位逐渐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将比特币纳入资产配置,一些国家甚至将其视为战略储备资产。比特币正在从风险资产逐步转化为信用资产,其抗通胀性和去中心化特性使其成为对抗法币贬值的有效工具。当然,比特币的未来仍然充满不确定性,监管政策、技术发展和市场情绪都可能对其价格产生影响。

以太坊:功能型代币的未来

与比特币不同,以太坊的价值主要来自于其生态系统中的应用。以太坊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开发者可以在其上构建各种去中心化应用(DApps)。随着DApps的普及,对以太坊的需求也将增加,从而推高ETH的价格。然而,以太坊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交易拥堵、Gas费高昂以及与日俱增的竞争。以太坊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取决于其能否不断创新,提升性能,并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用户。

对《跨越鸿沟》的再思考

《跨越鸿沟》是一本关于高科技产品市场推广的经典著作。书中指出,所有高科技产品的用户成长路径可分五个阶段:技术极客、技术爱好者、实用主义者、后知后觉者和拒绝者。对于区块链项目而言,跨越“实用主义者鸿沟”至关重要。这意味着,项目必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用户带来真正的价值。如果区块链项目仅仅停留在“概念炒作”的层面,最终将被市场淘汰。

新一代金融市场体系:全球化、全天候与 AI 驱动

时间和空间价值的跨期错配

金融的本质是对时间和空间价值的跨期错配。贷款、投资、保险等金融活动,都是在不同时间点和不同空间范围内进行价值转移和分配。好的金融体系能够以更高效、更低成本的方式实现这种价值转移,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传统金融体系在跨期和跨空间价值错配方面存在诸多限制,例如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效率低下等。而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产,则为打破这些限制提供了新的可能。

AI 与区块链:新财富分配系统的基础设施?

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极大地提高生产力,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然而,如何分配这些财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财富分配机制可能无法适应AGI时代的需求,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基于区块链的新金融系统,有望成为AGI时代最优的全球财富分配机制。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透明化和自动化特性,可以确保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防止权力滥用和寻租行为。

区块链:新的商业治理工具

区块链不仅是金融基础设施,更是新的商业治理工具。链上数据的实时披露、不可篡改、可追溯和可审计等特性,使得企业无需依赖传统的半年报、年报制度,也能实现高效透明的信息披露。这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降低信息不对称,增强投资者信心。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正是基于链上透明数据,能够让全球陌生人协同合作完成复杂任务的全新治理模式。AI 时代是全球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的时代,传统的公司合同、银行转账等方式已无法支撑高效协作需求。链上协议、智能合约和代币激励机制将成为新商业活动的基础设施。

RWA 的迷思:并非万物皆可 RWA

RWA 的核心问题:上链与合规

RWA (Real World Assets) 的核心在于将现实世界的资产token化,但这并非简单的将资产搬到链上。首要挑战是如何确保上链数据的真实、不可篡改和可追溯。预言机是关键,但预言机本身也面临信任与准确性问题。再者是合规,尤其金融产品token化前需获得监管机构批准。比如将货币基金token化,在香港需获证监会批准。忽视这两点,RWA 难以真正落地。

RWA 的独特用途与附加价值

Token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若只是将现实中已成熟的资产证券化后再token化,对投资者而言并无实质价值提升,反而增加钱包管理等复杂度。RWA 要成立,必须具备独特用途与附加价值,解决传统金融无法满足的问题。否则,RWA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黄金 RWA 的案例分析

黄金 RWA 是否可行,取决于执行主体。由矿商或冶炼企业声称产出黄金并token化不可行,因外界无法验证黄金的归属与纯度。但若由持牌金融机构发行黄金ETF,经证券监管批准并有银行托管,例如香港某发行方将黄金存放在汇丰银行金库,则该黄金ETF再token化为RWA Token才具备可信度。关键在于,市场信任的是汇丰银行,而非矿主。RWA 需要可靠的信用背书。

AGI 时代的金融革命:UBI 与 UHI 的畅想

AI+Crypto 项目: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王道

在AI与加密货币的结合浪潮中,我们不应只关注那些空有概念、缺乏实际应用的项目。真正的价值在于解决实际问题,做真正的工程。分布式推理网络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它能够支持大规模设备协同完成AI推理任务,这不仅仅是口号,而是硬件层面、网络层面的深度工程。这类项目才能真正推动AI与加密货币的融合。

AGI 的五个阶段:聊天者、推理者、智能体、创新者、组织者

OpenAI对AGI发展阶段的划分,为我们理解AGI的未来提供了框架。目前,ChatGPT已实现第一阶段,推理者也逐步成型。智能体正处于推进过程中,自动驾驶系统、人形机器人等都属于此阶段。AGI的最终实现,需要打通创新者和组织者阶段。乐观估计,AGI将在2027年到来,保守预测则是2030年。而AGI之后,将进入ASI时代。

UBI 与 UHI:AI 时代的财富分配机制

AGI 时代,AI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如何分配?国民基本收入(UBI)和国民高等收入(UHI)成为重要的思考方向。UBI不按劳分配,而是按“人”分配,以确保AI时代下人类仍能获得合理分配。UHI则匹配ASI所创造的指数级增长的财富。这些畅想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前瞻性思考。

对 Worldcoin 的深度解读

Worldcoin 的目标是构建一套全球身份认证系统(World ID)与超主权货币体系,为未来的UBI打下基础。山姆·奥特曼的这一举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AGI时代财富分配机制的一种探索。在AGI时代,财富不再属于某个国家,它必须通过超主权货币、跨国平台公平分配。

AGI 与区块链的结合:算力协作与财富分配

AGI与区块链的结合将体现在两个层面:算力与任务层面的去中心化协作网络,如分布式推理;财富分配层面的全球身份与结算系统,如Worldcoin构建的UBI架构。这需要我们面向未来思考,当人类社会的生产资料彻底被智能体接管,我们的价值体系、分配机制、激励系统也必须重构。区块链,可能是最接近这一答案的基础设施。